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初2021级(6)班的马熙絮。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传承中华美德,践行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思想等历久而弥新,至今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的行为规范……这些思想无不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多读圣贤经典,多传颂诗词歌赋。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阅读圣贤经典、诗词歌赋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我们的文学艺术素养,帮助我们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丰富自我。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再次,我们要做一个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人。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应遗忘我们的传统节日。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要做到文明有礼,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提高自身修养。从表面看,文明礼仪是外在的,实际上其中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文明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传承中华美德践行文化自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器。
同学们,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